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在省交通厅党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跟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以市场整顿为重点,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运输产业升级;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手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全面提升运输经济运行质量和运政管理服务水平;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努力提高运管队伍综合素质;以法制建设为龙头,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使我省道路运输市场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运输服务质量和效能得到提高,基本适应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初步实现良性互动。我省公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投资规模的显著扩大,为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突破口,全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紧紧把握这一发展机遇,紧跟公路建设步伐,使道路运输业整体实现了较大推进和跨越,初步实现了公路建设与道路运输良性互动发展的目标。近期,为确保即将竣工通车的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实现路通车通,厅运管局按照省厅领导指示精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成立机构,合理分工,夯实责任,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西汉高速客运班线的开通,将是我省道路运输工作在管理上的重大突破、企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型工程,更是近年来我省道路客运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革命。另外,近年来厅运管局先后对新开通的西安至禹门口(原有的340辆客车整合至268辆,其中新投放高速班线客车103辆)、西安至榆林(原有的31辆客车压缩至14辆)、西安至延安(原有的118辆客车压缩至40辆)、延安至榆林(原有的29辆客车整合至6辆)、西安至柞水(调整至8辆)等高速客运班线的运力投放和客运组织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分步实施,对新投放的高速运力和原有的普线运力进行了有机整合,确保以上高速公路客运班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各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运力投放已得到了有效控制,集约化经营模式得到稳步推行,整体效果良好。
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引导道路运输企业逐步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运输经营主体,运输经营业户“多、小、散、弱”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观,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客运经营业户由调整前的10452户重组为1834户,户均营运客车8.66辆,个体客车仅占全省客车总数的4.7%。货运经营业户由调整前的8.1万户重组为4.3万户;危货运输企业由1334户整合到162户,车辆户均达到20辆以上。初步实现了道路客运规模化发展、网络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初步改变了道路运输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道路运输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公共汽车、城际客货快运、现代物流服务、汽车租赁、连锁维修等新型服务方式应运而生,较好的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服务需求。
城乡道路客运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省道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得到明显重视和加强。依托高速公路发展建立起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省际间高速客运;依托国、省道公路发展的省内城间快速直达旅客运输以及依托县、乡公路连接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的三级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依托著名旅游景点和旅游区的旅游客运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结构优、资源省、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路子。与此同时,农村客运示范班线建设全面启动,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律经营、市场有序竞争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行为日益规范透明。近年来,全省各级运管机构始终坚持把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勇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着力建设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机构,全面加强道路运输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广“一站式许可、一条龙服务、窗口式办公、阳光下操作”的做法,大力推行落实《行政许可公示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努力把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为切实加强对全省运输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管理,树立全省道路运输行业良好形象,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2005年以来接连出台了《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十条规定》、《关于进一步严肃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行为的承诺书》和《全省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黑名单”公告管理制度》,督促运输企业向社会各界发出《全省道路运输企业共同维护客运市场秩序的承诺书》。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省局在全省运管系统率先成立了客运管理、市场整顿、站场建设和财产管理等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各小组在工作业务和管理职能上实现相互交叉,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体现了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确保了近年来全省道路运输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相关业务服务水平普遍提高。认真开展全省客运站星级服务活动,要求各客运站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管理,为广大出行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全省已有15家车站被授予四星级汽车站。同时,全面推行客运企业和汽车客运站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推动企业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和加强管理工作,实现诚信经营、文明服务,考评结果作为企业在客运线路许可、站点建设项目及汽车站星级服务评定的重要依据,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进了道路运输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机动车一、二类维修企业专业化水平和维修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维修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机动车维修行业连锁经营、专业维修、4S店维修业务相继发展,维修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得到了理顺,实现了培训与考试、发证的分离。对驾培市场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整顿治理,驾校设施设备总量、技术结构、质量结构等都有了很大改善,经营行为日益规范。驾驶员培训工作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行业管理体制和监管手段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级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全省运管费收支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目前汉中、安康、宝鸡、铜川、咸阳、渭南、延安市和杨凌示范区已实现运管费市级统收统支,其中汉中率先实现了人、财、物市级统管,延安市运管处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全部人员纳入财政管理,为全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改善我省公路客运基价较低、客运成本大幅上升的现状,厅运管局积极联系、协助省物价局于2005年4月15日对《陕西省公路客运价格调整方案》进行了听证,实现了预期目标,社会反响较好。在此基础上,省交通厅和省物价局于7月21日颁发了《陕西省汽车旅客客运价实施细则》,明确公路客运实行政府定价,任何运输企业和经营者均不得擅自抬高运价。全省公路客运基价由现行的人公里0.069元调整到人公里0.08元;实行节假日客运价格浮动,上浮幅度最高不超过20%,为客运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竞争营造了良好氛围。
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为规范、提高省内各条高速客运班线和热点线路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近年来我省运管部门本着集中整顿和日常监管并举的原则,坚持以线路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三高三化六统一”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从2005年以来有计划、分步骤的对西安至宝鸡(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运力大于运量的突出矛盾,将原有的140余辆客车压缩至104辆)、西安至铜川、西安至渭南、西安市南门至韦曲线路(对原有的200余辆中巴进行分流,开通南门至常宁宫公交车,困扰长安路交通多年的长安中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等高速和热点客运班线运营秩序进行了集中治理,在客运组织方面实行“六统一”集约化管理,整治后各条班线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运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代号为“利剑一号”的打击黑车等违法违规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各级运管机构联合公安、监察、纠风等部门,对“黑车”经常出没的车站、码头和城乡结合部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行动期间全省共查处“黑车”3091辆,使我省道路运输市场客、货运秩序和经营环境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对全省交通运输枢纽体系的分析研究论证,提出了在西安市作为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的基础上,扩展增加国家二类公路运输主枢纽的城市数量。于2001年重新启动了对全省汽车站的规划和投资建设,汽车站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加大了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出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意见及规划,进一步明确农村客运站、停靠点建设的布局原则、建设性质和建设主体以及投融资办法,并对全省简易乡镇汽车站和招呼站(停靠点)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设计。
道路运输行业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先后于2001年在汉中、2005年在咸阳旬邑召开全省运管队伍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措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纠风整纪”活动和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标志的文明建设活动,坚持开展“创佳评差”、争创“文明执法单位”和“最佳运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