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快客”成就了白水县二十万山区农民在自家门口享受城市低价、舒适公交的梦想:
——距离白水县城24公里的收水乡李家塬村一直不通公交车,89岁的农民巩传洗50年都没进过白水县城。3月20日,巩传洗和村里20多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坐着“三农快客”,自在地逛了一回县城。
——5月9日下午,杜康镇杨下村杨国志妻子脑血管病突发,杨国志冒着中雨在路边连挡五辆车,没有一辆停下来;正在这时,一辆“三农快客”停在心急如焚的杨国志面前,问明情况后,“三农快客”又绕道接上杨国志亲戚,赶到县医院,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三农快客”只收了杨国志六人30元车费!
——6月2日上午,丈夫在牛坡嘴附近煤矿打工的谢芹,抱着四个月大的婴儿,在牛坡嘴村登上了开往县城的“三农快客”。谢芹告诉记者,“三农快客”开通前,她要带着婴儿到县城看病,就得花25元包车或者花10元坐摩的,价格奇贵且不说,还不安全;现在按照惯例,只花四块钱,这辆“三农快客”会送她和孩子直接到县医院。
被广大农民称之为“家家通”的“三农快客”农村客运班车的出现,实现了偏远地区群众零公里乘车的梦想,使农民享受到了“有路走,有车坐”的改革开放成果。
近年来,白水县坚持“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全县累计投资近3亿元,修(改)建通乡公路169.6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508公里,使全县194个行政村中的98%村庄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但是由于全县的客运线路主要以跨市、跨县及县通乡(镇)的中长途客运为主,而乡通乡、乡通村、村通村的农村短途客运基本没有发展,千百年来深居偏僻山村的广大农民出行依然不方便。2008年下半年,白水县委书记史优胜、县长叶珺通过农村客运专题调研,在掌握客源流量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改善运输条件的迫切愿望,推出“发展三农快客,规范农村客运,服务农民群众”的决策。
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运管局以及渭南市、白水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11月22日,白水县“三农快客”正式开通营运:以“政府牵头、企业经营、行业监管”的形式,36辆崭新的“三农快客”沿着14条线路欢快地驶向了白水县的52个行政村、自然村,约20余万偏远山区农民在家门口就直接可以乘坐客车出行。
作为“三农快客”经营管理者和安全责任主体,白水县威远运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亚民告诉记者,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县交通局的指导下,公司参照城市公交营运模式,实行限利润运营;政府定期给每个运营车辆进行油价补贴。“三农快客”在乡镇设客运站,大村设招呼亭,小村设站牌,定时发车,有条件的线路优先实行“一票直达,多点上下”;并开通了串村班车、集市班车、季节班车和上学班车等;增加了集约包车、集市包车、24小时电话叫车等业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偏远地区农民的出行需求,实现了长途客运和短途客运的无缝连接。
为了确保农民出行安全和司乘人员、车辆安全,公司给所有“三农快客”车辆统一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和车载电话,建立了调度监控指挥中心,对车辆营运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对发现不按规定路线行驶、超速、超载等不安全现象,立即责令纠正或叫回整顿。另外,公司进一步强化车辆保险和强制二保工作,全额投保旅客承运人责任险,每个座位保额不低于15万元。与此同时,公司还设立了“安全基金”,减轻了意外事故给承包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企业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
6月2日上午,在白水县城中心的汽车客运站,记者登上了一辆开往侯家塬的“三农快客”。14座的北汽福田面包车身上“三农快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车内整洁干净,凉风习习。司机兼售票员武俊兴师傅高兴地告诉我们,从一大早7时开始,他已经跑了两个来回了。在这条线上,公司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病、残、弱者要直接送到目的地,中、小学生乘车优惠1元,而像平时捎带个东西、钱款和银行卡,为县城上学的学生捎送个衣物,紧急接送危重病人就医等等都是经常有的事情,用武师傅的话来说“跑得时间长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愿意免费给大家提供服务。”
据悉,白水县的“三农快客”在全省是一个创举,这一举措探索出了我省农村客运的新路子。白水县政府县长叶珺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是把“三农快客”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的!“三农快客”运行6个多月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项“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政府树形象”的惠民工程,“三农快客”正在逐渐改善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僻居深山的农民不但享受到城市低价、舒适的公交服务,而且“三农快客”的运营,还大大缩短了山区农民与县城医疗、文化、信息、娱乐等现代设施的距离,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创造了条件。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抓好这一工作:7月底前再投放20辆,12月底前投放17辆,届时使全县自然村通班车率达到95%,以此为契机,白水县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