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安装工法是土木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路面工程领域,应用较多的是砌块路面技术,如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块、条石、块石和砖等铺设路面。此外也有采用预制水泥混凝土板铺设混凝土路面的技术,但在沥青路面的预制-现场安装技术上由于难度大,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1996年,荷兰公共设施和水利工程管理局启动了一项持续至今的RoadstotheFuture研究计划,其中一部分就是模块化路面铺装技术。此项目开发了可卷曲预制沥青路面(Rollpave)产品和技术,该技术的特点就是预制柔性的可卷放的沥青路面铺装层,施工时则在现场如铺开地毯一样铺设安装,从而快速完成施工并迅速开放交通。
从2001年起,荷兰先后铺筑了多条Rollpave试验段,但由于其结合料力学性能较差,该技术在荷兰基本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大面积应用[3-4]。除荷兰外,未见其他国家有相关报道,我国对此类预制技术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为确保预制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可卷曲特性,同时又满足路面使用要求的力学性能,本文研发了用于Rollpave的改性沥青,并与SBS改性沥青做对比,评价其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力图为可卷曲预制沥青路面的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结论。
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研发
为确保可卷曲预制沥青路面(Rollpave)在卷曲的过程中不开裂,其沥青胶结料在常温或较低温度(0~30℃)条件下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柔韧性。目前常用的改性沥青主要有以下3大类:以聚乙烯(PE)为代表的热塑性树脂类,以丁苯胶乳(SBR)为代表的天然和合成橡胶类和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为代表的热塑性弹性体类。由于热塑性弹性体类改性沥青具有高、低温性能优良,弹性恢复好,抗老化能力强等优点,本项目采用专用改性粒子与SBS对基质沥青复合改性的方式制备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
试验材料
基质沥青:SK-70。改性剂:研发的可卷曲路面专用粒子GTA-1、GTA-2和SBS颗粒。软化剂:糠醛抽出油、环烷复合油。助剂:A(增塑剂)、B(相溶稳定剂)。
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在不同的剪切速率、剪切时间以及剪切温度下制备同一改性剂掺量的改性沥青样品。通过考察改性沥青的延度来确定Rollpave专用沥青的最佳改性工艺参数,以制备性能优异的改性沥青。
剪切时间的延长有助于改性剂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基质沥青中,形成均匀体系,但时间过长会加速改性沥青的老化,且该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今后的试验时,剪切时间的取值可适当减短。
综上,具体制备方案如下:先将基质沥青加热至软化流动,加入不同剂量的改性粒子GTA、SBS颗粒和软化剂,将温度控制在170~180℃之间,用高速剪切机在剪切速率为5000~5500r/min,剪切30min,使改性粒子与SBS颗粒充分溶胀。依次加入一定剂量的A、B助剂后,再剪切30min,温度与剪切速率与之前相同。将剪切后的改性沥青放入烘箱,温度控制在170℃左右,发育30min后得到可卷曲沥青路面专用改性沥青。
微观结构分析
为满足Rollpave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同路用性能的需求,本项目研发了两种改性沥青。使用显微镜热台压片观察在相同的制备工艺下,两种不同改性剂掺量的改性沥青微观形态结构。
RV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由SBS/GTA1复合而成,呈浅色的高分子聚合物已形成了连续相,并与呈黑色的沥青近似形成双连续相。RT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由SBS/GTA2复合而成,聚合物所形成的连续相面积远远大于RV改性沥青,沥青分散相面积随之迅速缩减。
Rollpave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常规性能指标测试
本文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操作,通过测试沥青在15,25,30℃的针入度来评价其感温性,测试5℃延度评价其低温性能,测试软化点评价其高温性能,测试60℃动力黏度和135,175℃布氏黏度评价其黏温流变特性。将3种沥青结合料进行对比,分别为秦皇岛SBS改性沥青、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RV、RT。
可以看出,RV、RT两种改性沥青具有较大差异,3个测试温度下改性沥青RV的针入度数据均为改性沥青RT的50%左右,同时也始终小于SBS改性沥青;改性沥青RT在15℃时的针入度为SBS改性沥青的1.8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在30℃时的针入度仅为SBS改性沥青的1.11倍。研究表明,针入度值愈大,表示沥青愈软,沥青的黏度愈低。然而改性沥青RT的针入度最小,60℃动力黏度却最大,因而对于相变反转后的改性沥青,这一结论还是否适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针入度指数PI越大,表示沥青的感温性越低。常见沥青的PI在-1~1之间,如SBS改性沥青。自制改性沥青RV、RT的PI高达2.32和3.86,说明其感温性远远优于SBS改性沥青。对于普通沥青来讲,当PI>2时,认为该沥青为凝胶型沥青,由沥青中的胶团形成网状结构。该种沥青虽有较低的温度感应性,但低温变形能力较差。本文研发的改性沥青与凝胶型沥青不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是高分子聚合物而非沥青质和胶质组成的胶团。低温延度数据亦可证明这一点,当延度测试到30.1cm和61.8cm时,改性沥青RV、RT与端模脱离而非在试模中间发生断裂,故二者的低温性能较SBS改性沥青分别至少提高了1.26倍和2.59倍。
软化点为沥青达到规定条件黏度时的温度,通常认为,沥青硬、针入度小的沥青软化点就高,对于RT改性沥青来说,该结论并不适用。RV、RT两种沥青的软化点大于100℃,说明这两种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优于SBS改性沥青。
根据黏温半对数线性方程,按照(0.17±0.02)Pa·s黏度确定自制改性沥青的拌和温度范围为230~235℃;按照(0.28±0.03)Pa·s黏度确定自制改性沥青的压实成型温度范围为217~222℃。由于自制改性沥青具有明显的非牛顿性质,利用上述方法确定改性沥青的拌和和压实温度明显偏高。参照用于排水路面的高黏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黏度等技术指标,最终确定拌和温度范围为180~185℃、碾压温度范围为165~170℃是相对合理的。
DSR测试
根据Superpave沥青结合料规范中有关要求,利用DSR测试原样沥青的动态剪切模量G*和相位角δ,以抗车辙因子G*/sin(δ)>1.0kPa来表征沥青的高温性能。本文以恒定角速率10rad/s进行动态剪切测试。
SBS改性沥青的高温等级为82,本项目研发的RV、RT改性沥青在100℃下的车辙因子分别为3.58和5.77,从其车辙因子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来看,失效时的温度至少在112℃以上,表明RV、RT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较SBS改性沥青有显著提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零剪切黏度(ZSV)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相关性明显高于车辙因子。本文通过DSR试验的频率扫描加载模式,在60℃的测试温度下,在0.01~100rad/s的频率范围内对3种沥青进行动态频率扫描,并采用Carreau模型的简化公式计算ZSV,即:式中,η为复合黏度;η0为零剪切黏度;k为具有时间量纲的材料常数;ω为角频率;n为量纲为1的材料常数。
3种沥青的复合黏度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与SBS改性沥青不同,RV、RT两种沥青的复合黏度未在低频条件下(0.01~1rad/s)出现平台区,复合黏度曲线越陡,对应的零剪切黏度越大。根据黏弹性材料时温等效原理,低频对应高温,从另一个角度说明RV、RT两种沥青的高温性能远远优于SBS改性沥青。
BBR试验
利用BBR测试沥青的蠕变劲度S和蠕变速率m,以60s时的S<300MPa,m>0.3来表征沥青的低温性能。本研究采用ATS公司生产BBR试验仪进行沥青低温弯曲蠕变试验,当试验温度为-12℃时,RT改性沥青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形变大于4mm,根据规范要求结果无效。故3种沥青统一从-18℃开始测试。
有研究表明,SBS改性沥青的应力松弛模式与基质沥青差异显著,导致PG分级的方法会低估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上述3种沥青均含有SBS,其中SBS改性沥青中的SBS含量与RV改性沥青的接近,小于RT改性沥青,因而认为这3种沥青在BBR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可比性。SBS改性沥青、RV改性沥青和RT改性沥青试验失败的温度分别为-18,-24℃和-36℃,说明与SBS改性沥青相比,RV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能力有所增强;RT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能力显著优于SBS改性沥青和RV改性沥青。
Rollpave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混合料设计
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比,具有良好的弯曲变形特性是可卷曲预制沥青混合料最为突出的特点。文献对16组沥青混合料的弯曲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认为最大粒径、2.36mm筛孔通过率、粉胶比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的弯曲性能影响较大。本研究为了兼顾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并考虑上述影响因素,设计了一种骨架密实型级配的可卷曲沥青混合料。
分别使用RV、RT改性沥青制备可卷曲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为7.5%,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对比。
高低温性能
RV、RT两种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分别为SBS改性沥青的2.03和1.32倍,说明本文研制的改性沥青明显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其中RV沥青的改性效果最为明显。
RT改性沥青的破坏应变较大而抗弯拉强度较小,RV改性沥青混合料与之相反,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和破坏应变均为最小。其中RT沥青的改性效果最为明显,破坏应变为其他两种沥青混合料的7.39和5.30倍。
常温弯曲性能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沥青混合料,使预制沥青路面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能够卷曲和铺放而不开裂。由于沥青混合料为黏弹性材料,其力学响应受温度和加载速率的影响较大,因而试验条件为-10℃、加载速率为50mm/min的小梁弯曲试验并不能很好地评价混合料的常温弯曲性能。文献根据可卷曲预制沥青路面施工的温度、卷曲和铺放的速度以及卷曲设备的尺寸,认为采用10℃、20mm/min的加载速率的小梁弯曲试验来评价混合料的常温弯曲性能比较合适。本文按照上述试验条件对3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试验。
相同的级配类型,采用RV改性沥青的混合料的跨中挠度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2.59倍,而RT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跨中挠度分别为RV改性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3.18倍和9.42倍。与此同时,RV改性沥青混合料、RT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依次仅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56.5%和18.6%。根据文献的研究成果,RV、RT改性沥青混合料可以满足预制卷曲沥青路面所需的变形要求。
力学性能评价
采用简单性能试验机(SPT)测试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E*和相位角δ,来评价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文献指出,由5组测试温度下的动态模量回归的主曲线与3组温度下回归的几乎一样。故本文仅测试10,25℃和40℃下的动态模量,加载频率分别为0.01,0.1,0.2,0.5,1,2,5,10,20,25Hz。
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逐渐降低,而相位角增大。10℃和40℃下,3种混合料的E*大小排序与3.3节的弯曲试验和3.2节的车辙试验分析结果相同。
根据时温等效原理,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将不同温度的测试曲线平移至参考温度(T0=25℃)下,并用Sigmodial函数对合成的曲线进行拟合。
结论
(1)本文针对可卷曲预制沥青路面的特点,开发了RV、RT两种专用改性沥青,使其沥青混合料可承受较大弯曲变形。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确定了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2)从常规性能指标来看,由于掺入适量的GTA-1/SBS或GTA-2/SBS改性粒子,使得聚合物在沥青中形成连续相,可显著提升沥青的高低温性能。采用DSR和BBR试验,进一步评价研发的两种沥青性能,测试结果与常规试验得到的结论进步相同。
(3)沥青类型对混合料性能影响较大,RV、RT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10℃小梁弯曲试验结果表明,RV、RT改性沥青混合料可以满足预制卷曲沥青路面所需的变形要求。
(4)RV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异,更适用于高温、重载;RT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变形性能较好,适用于低温施工。实际应用时可结合技术指标和经济要求选取不同沥青混合料。
(5)通过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对可卷曲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