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7年3月1日
同志们:
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我们步入了新的一年。新年、新景,催耕促种。春耕大忙的号子,已经扑面而来。在这个有着特殊政治意义的年份里,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省十一次党代会,迎来全省交通“三阶段”发展的第一个里程桩。农家有句谚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以年节刚过,把大家请到这里,采取共同谈心的方式,一起走出节日气氛,收起心来,交换思路,深入谋划今年的工作如何开篇布局、宏图巨制,带领全系统很快以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姿态,摆开大干的局面,打响蓄势上扬的第一炮,努力夺取新一年工作的全面胜利。
元月份交通工作会议做出总体部署以来,大家结合春节期间的休整,普遍对新一年的工作章法,做了不少新的思索。同大家一样,我和党组同志们也在长假里不时静下心来,细细揣摩新一年工作的盘中细节。今年,全省交通要冲刺300亿,全面贯通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要突破2000公里,登上“三阶段”目标的第一道分水岭。人常说:“眼界决定境界,高度决定气度”。我们要拿下这些更为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知所为,而且要知所以为,这个咬定目标、吃透任务的过程,就是提高交通“三个服务”水平、推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对今年工作的进一步把握,我想在党组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借今天全系统领导干部欢聚一堂的机会,分三个方面同大家做一个系统交流。主题是:强力进取、强势攻坚,全面增强交通工作“三个服务”的能力。
第一,把握新一年的工作,进一步做好“三个服务”,应当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清我们的使命,满怀政治热情,加快交通发展,增强交通有效供给能力
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提出“三个服务”的理念后,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新网》当天就发表网评指出:“三个服务”,将成为全国“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主旋律。我的学习体会是,在和谐社会全面起步建设的大背景下,新一届部党组提出“三个服务”的行业理念,强有力地凸现了交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产业属性,明确了交通适应和谐社会的前瞻定位,集中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交通领域激发出的思想活力,对全国交通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京西宾馆举行的分组讨论上,我谈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三个服务”的认识和提炼,就是对交通工作使命与生命力的系统集成,强大的生命力取决于这个新理念注重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是这个新理念的灵魂。
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任何生命力,都是因为使命而存在的。我们大家都亲身经历了1998年国家扩大内需以来,全国交通近十年的加快再加快,是使命成就了交通生机勃发的生命力。客观地说,全国交通近十年的大踏步发展,主要特征是尽快突破长期严重供给不足,对交通体系的功能性建设,关注得不够,总体上偏于增长、弱于服务。在讲求和谐的新时期,交通工作要把新的使命,转化为整个行业新的生命力,必须从全局出发,定位好行业使命与行业生命力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三个服务”。我觉得,“三个服务”的理念,更多的是让我们这些交通建设者,更主动地从交通需求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交通的有效供给问题。这种观察问题着眼点的转变,必将改变整个行业的评价体系,从完整意义上做到跳出交通看交通。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同大家共同认识到,“三个服务”所归结的真知灼见,凝聚的是整个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体智慧。古语说:集大成于一身、必终成大器。部里和各省交通厅局都在思考丰富“三个服务”的内涵与落实途径,这本身就是整个交通行业大和谐、大奋进的体现。
我们这代人,有幸把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光,献给了党和国家28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许多国际观察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同时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迅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二是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条件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三是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从相对封闭的社会,走向国际社会。这三件事,超越了自然经济与意识形态的局限,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追求,同现代文明的统一。孙中山曾说:“现今世界日趋大同,断非闭关自守所能自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政治设计上,我一直很认同史学界的一个论点:改革开放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大同情结的统一,小康、和谐的治国理念,是对传统大同思想的超越。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促进者、受益者,我们和所有同龄人一样,为国家发展中的困扰与挑战而忧心,更为党的事业与时俱进而欢欣鼓舞。六中全会确立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后,海内外华人迅速形成了极大的呼应。香港《大公报》社评认为,把和谐社会提到国家战略的制高点,预示着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出现了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历史性拐点。我觉得,这种心系国运的家国情怀,在灵魂深处彰显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天下大同的共和思想。
古人说:“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人世间的大智慧,大都体现了这句经典论述。毛主席一辈子打胜仗,就在于善于把握形势的变化。新世纪以来,从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到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到六中全会全面部署和谐社会建设,很明晰的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看天下大势、谋发展大计”的见知能力。《吕氏春秋》有句古今推崇的公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个道理,熔炼的就是知与行循环往复、不断超越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应运而生的,单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自然实现社会的和谐。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指导抗击非典工作,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观的问题。8月份到江西考察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义,进行了全面阐述。从中央对2007年的部署中,可以明显看到:强调又好又快,是一大亮点。“好”在“快”前,这一字之变,反映了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社会和谐的新思维。从辩证史观看,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论,两者都升华于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在经历着又一次重大深化。
在年前召开的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建国书记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和贯彻落实的有力推动者。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行各业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因果主体。交通工作要做到——相约长风冲巨浪,勇立潮头唱大风。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进一步搞清楚:和谐社会对不同产业“和而不同”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转化为我们的具体工作指向。我的研究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中的失衡问题,保持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尤其有两个方面的形势政策新取向,与我们手头的工作关联很大。
——国家大政方针的一个新取向,是宏观调控位列第一。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宏观扩张转向微观优化。要求交通等基础产业链,发挥更大的稳健带动作用。
国内外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口。特别是微观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黄灯警示,把经济转型问题,紧迫地提到了党和国家面前。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明确预警,我国产能正在由某一方面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仅鞋一项,去年就出口了近70亿双,相当于为全世界每个人都提供了一双鞋,巨额出口的同时,导致了大量贸易摩擦,西班牙等国一度出现的火烧中国鞋事件,就是很明显的警示。
二是上海社科院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向重工业转变,1995年首次出现了初级产品大量进口。十年来,初级产品进口额已由29亿美元,激增到现在的上千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占到总进口的四分之一,明显警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依靠大规模进口初级产品,推动工业化的时代。
三是我国经济尽管增长很快,但增长效率并不高。英国《金融时报》统计分析,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已经达到了5成,日本六十年代实现快速增长时,这个指标只是接近3成,韩国和台湾在七十年代大发展期,基本上控制在2~3成。这个指标警示出,我国经济的粗放增长,已经接近临界点。
四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资料显示,1979年之前,我国不仅没有外汇储备,而且还背负着外债。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固然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反过来也说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随着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央明确提出,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预计到201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4万亿美元,年度进口将超过1万亿美元。从当前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大势来看,高端制造环节和服务贸易,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国家发改委强调,高附加值的交通运输设备,将是国家增加进口的重点之一,这对我们加快交通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国和印度,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出彩点,为什么印度从没实施过经济大调控,而我国近三年来,已经进行了两轮宏观调控。在分析鉴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