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决策者说》节目文稿:
专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农村公路怎么修
节目嘉宾:
翁孟勇:交通部副部长
苏宏先: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西北勒乡乡长
安惠元:河南省交通厅厅长
节目导视:
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数亿农民买也难卖也难;一条弹石路,一年之间让一个乡的财政收入翻八倍;农村公路如何修?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的承诺能否实现?专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决策者说》。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村里的人都知道,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修路先行也成为了政府和百姓的共识,但是要做到村村都通公路谈何容易呢?资金从哪儿来,应该怎么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在请进今天的决策者之前,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他。
(翁孟勇简历)
翁孟勇生于1955年7月,上海海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交通部上海航道局、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驻墨西哥办事处工作;1996年1月起任交通部上海航道局局长、中国港湾(集团)总公司上海航道局局长;2000年4月起至今,任交通部副部长,分管规划、统计、科技、教育、外事等工作。
两会前夕,翁孟勇前往云南进行调研,对云南行路难和交通发展需求有了感性认识。
主持人:让我们有请翁孟勇副部长。翁部长,请坐。我听说您在两会期间专门到云南考察过乡村公路,在考察和调研的时候,当地一个村主任管您要一百万块钱来修路,有这个事儿吗?
翁孟勇:有这个事儿,经常有过,因为我们交通部主管全国的公路建设,当然了,老百姓这个精神,基层干部这个心情可以理解。
主持人:但是不能给。
翁孟勇:不是不能给,而是给多少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全国修农村路需求量很大,如果每个村都这么给,那我是没法满足这个需求的。
主持人:我想这个村主任挺有勇气的,见着部长一次不太容易,见着就得要钱,一百万,修路,他们村里的路怎么样,您看到了吗?
翁孟勇:这个村的路的具体情况我没看过,但是在他们所在的蒙自县,我去考察过几个乡,有的路的路况确实比较差。
主持人:差到什么程度?
翁孟勇:这么说吧,我去过一个,这还不是蒙自县了,比较有典型性,这是在丽江县,丽江的瑶族自治县。我去的地方叫普米族的村落,这个村落离主干道大概七八公里路,但是我们的越野车走上去大概走了四五十分钟。
主持人:七八公里走了四五十分钟。
翁孟勇:七八公里走了45分钟,如果是普通的车辆是没法上去的,如果在平时天气好的情况下,要下来,这七八公里老百姓得走两个多小时,如果下雨天或者恶劣的天气,他就不能通行,你可以设想到当地农民农村的道路状况。
主持人:所以您就非常理解了,为什么这村主任胆子这么大,见着部长要一百万。
翁孟勇:这种心情我很理解,他们也很迫切希望加快这种道路的建设进度。
主持人:交通部好像以前不管村级公路,原来主要是管省干道,为什么这次现在对村里的路这么关注?
翁孟勇:应该这么说,过去交通部的重点是放在国省干道的建设上,在十五前夕,国家的投资量很小,大概每年也就是十几亿。到了十五的后期,开始增加了,因为2003年以后,中央关注三农问题,我们交通部党组就提出了要修好农村路,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的口号,开始了全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一直到十一五初期,也就是到2006年,差不多现在要增加到每年农村路的建设投资要超过两百亿,就是增加了。
主持人:我在您进来之前现场调查了一下,我们有一些同学是来自于农村,我问问他们的路怎么样,哪个村里路比较困难的,咱举举手,看看什么比例。这位朋友,那位朋友,你们跟部长介绍一下你们村里的路是什么样,咱也别要一百万,要五十万就行了。
观众1:我是来自广西的,是在一个瑶族自治县,也是在云贵高原的边缘,有好多山路,那个路好多都是泥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地上就坑坑洼洼的,事实上好像我听说县政府每年都有人说要拨钱修路,但是一直没有看到有人修,每年会出很多的交通事故。我记得每年春节回去的时候,经常有车从山上翻下来,一死就死几十个人的交通事故。还会有那种无数的特别小的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主持人:现在路修好了吗?
观众1:还是没修好,比如说我们村里就没修好,但是现在通了二级公路,还有高速公路,比较好,但是村里面大部分状况还是跟以前的一样。
主持人:从镇里、乡里的路修好了,村里路还没修好。
观众1:对,但是村里的路还是没有人管得上来。
主持人:你看大学生就是大学生,没有机会,一旦有机会见着部长了,也代表村里诉一下苦。
观众2:部长好,我是河南的,家在农村,杞县那个地方,我们那儿的路全是土路,每当下雨的时候,那个车,拖拉机一过就轧,全变成了“水泥路”。
主持人:“水泥”就是水和泥在一起。
观众2:水和泥混起来的。
观众3:我是云南省下面一个彝族自治县的,我觉得在国家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村村寨寨通公路,当地的政府部门也确实贯彻了这种政策,但是我觉得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难题和有些政绩工程的存在,就是说那种公路让当地老百姓出劳动力修好了,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车,因为我们是高原地区,那个坡度非常高,车子没有办法上去,道路非常窄,有些路还没有车的宽度那么宽,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提到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统一的现象,一个是县里的路现在都修得不错了,而且主干道都不错了,现在就是从县里或者镇里、乡里到村里这段没接上。
翁孟勇:我们整个国家的公路网应该是一个大系统,它除了有国省干道以外,有县道以外,应该还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路网,只有这个大路网形成以后,才能真正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包括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好务,我觉得几位同学所反映的问题都是我们在关注的,当然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现在我们整个全国的行政建制村有68万多,如果算上自然村,我看许多同学谈的,可能你们还知道行政村下面还有自然村,如果是自然村就440多万,可想而知,我们国家农村道路建设的任务是多么艰巨,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个数,按照十一五中央提出的规划,有三句话,农村道路建设当中,一个叫全国所有的乡镇要基本实现通水泥路和油路。可以解决你刚才说的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全国东中部地区所有的行政村,具备条件的要通柏油路和水泥路,按照这一个目标,三句话,至少我们要新改建,乡村道路至少是120万,这是个下限的数,所以这个资金的需求量是多大,我们面临的是多艰巨的任务。当然你们所说到的问题,我相信在新农村、新一轮的农村建设过程当中,一定会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交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致力于在做的这件事。
主持人:大家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有一个个案,同样也是您调查的云南地区,我们看一看那个地方修路前后有什么变化。
这是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西北勒乡,近年来的财政收入状况表。
西北勒乡所处地理位置为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恶劣。是素以“两多,三少,一低”著称的贫困乡。即“山多、石头多,树少、水少、田少,群众文化素质低”。虽然全乡人口多达8485人,然而在1998年,西北勒乡的财政收入仅仅才2千元。
2004年初,西北勒乡开始规划建设乡村公路网,当年财政收入就达到4.3万元,2005年,西北勒乡的财政收入增长8倍多,达到了35.3万元。老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持人:我们特别注意到一个数字就是从2004年到2005年这一年期间,是从4.3万元到35.3万元,翻了八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您调查的时候注意到这个数字了吗?
翁孟勇:我在调查过程当中,不光是看到他们乡里的,而且也看到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
主持人:老百姓自己的收入。
翁孟勇:我看这个表以后,后面反映的,其实农民的收入增长的情况,我相信一定是大大会超过这个数。所以可想而知,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把西北勒乡的苏乡长请到了演播室,我想他是最了解情况,也最有说服力的,苏乡长您好。
苏宏先:您好。
主持人:原来咱们村里的路是什么状况?
苏宏先:原来的路是比较差的,我们那个乡是在山头上,县城在坝区,从山头下到县城,下山的时候要走三个多小时,回去的时候,把农副产品卖了以后,就买点盐巴、辣子等日用品,背上去,背上去要走四五个小时,爬那个崎岖的山路爬上去,所以很艰苦,而且他们的农副产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他每一次到县城来交换的时候,经济量都是很小的,背的像特产,南瓜之类的。
主持人:这个路的状况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带多。
苏宏先:对,那个路况不通,老百姓养殖的肥猪要拿出来交换,那猪挺沉的,挺肥的,就赶出来,赶到路上把猪赶死了,赶死了又抬回去自己吃。还有我们那个地方,当时路不通,老百姓种水果,李子,水果成熟的季节,老百姓靠人,我们叫骡子驮,驮李子到县城去交换,一天驮一两趟、两三趟,把骡子驮死了,这也是发生过的事。
主持人:水果还没驮完呢。
苏宏先:骡子驮死了。果子成熟的时候正是雨季到的时候,车子进不去,有三分之二的果子就烂在地里,驮不出去,换不了钱,这就造成群众的损失。
主持人: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苏宏先:从2004年,我们县委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