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曹森(右)与农家乐店主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董恒 摄
公路修到家门口,每天放学回家少用一个小时。特约记者 雷宁 摄
全省已有103个涉农县区完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任务,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形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曹森
本报记者 董恒 通讯员 乔茜
距离西安城区约30公里的户县焦东村,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大村子,全村人口3100人。前几年,在省市公路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又自筹了一些资金,修了三条出村水泥路。路建好了,看着眼前平平展展、漂漂亮亮的路,村民们又犯了愁:“这么好的路不管,坏了该多心疼。”
2007年12月,户县根据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省市交通部门的要求,进行了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该县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在全县18个乡镇(管委会)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承担所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确保“有路必养,有路必管”。他们把农村公路养护划分为路基养护和路面养护。路基养护走“民有国助”的路子,由沿线农民领养,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路面养护则由专业化养护公司负责。
“此举彻底消除了焦东村村民的顾虑。”陕西省公路局局长王平说:“这么做好处在于,一方面有效保护了来之不易的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另一方面,也让沿线领管公路的村民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双得。”
这样的例子在陕西并不少见。目前,全省已有103个涉农县区完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任务,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形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
到去年年底,陕西省农村公路中县公路年均好路率达到76.71%,好路里程达到11792公里。陕西的农民群众正在由“走得了、运得出”向“走得舒心、运得便捷”转变。
体制改革 一剂良药
2006年以来,陕西农村公路建设进入大发展阶段,每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平均都在2万公里以上。特别是去年,在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下,全省依然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创造了一个发展的新高。
“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这句话说了很多年。在加快发展阶段,更应该注重保护。”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曹森说,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005年9月,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快速发展,但管理、养护滞后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12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各级交通部门和市(区)县政府的职责,提出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
具体内容是:养护工程费由省交通厅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5万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日常养护费由市县政府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市、县征收的拖拉机养路费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用于日常养护的资金不得少于征收数额的70%。
《意见》的实施解决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最难的一道题——资金。据统计,仅2008年一年,陕西省安排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累计达到7.7亿元:其中省上补助养护工程经费4.7亿元;市、县财政列支日常养护经费3.2亿元。陕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米下炊。
2007年4月,陕西省公路局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决定在关中、陕北、陕南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13个县、区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当年5月,省政府在澄城县召开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现场会。通过典型和样板的推广,带动了其他改革试点的积极性。也就是在这次会上,陕西确定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的农村公路养管目标。
为了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全面展开,陕西省各市、县纷纷组建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等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其人员及办公经费已纳入财政支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从业人员达到5.2万人,其中管理人员7000人,养护生产人员4.5万人。
目前,陕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西安市户县为代表由县(区)农村公路管理局、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村农村公路管理站三级机构,分别管理县、乡、村公路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第二种是以渭南市合阳县为代表在县域内按照行政区划,以乡镇为管养主体,辖区内的县、乡、村公路统管统养的按行政区划的管理模式;第三种是以西安市高陵县为代表的按照不同交通流量和重要程度,将公路分为几个等级进行管理养护的按公路等级分级的管理模式。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涉及面广,各地条件不尽相同,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在管理养护模式上,不能简单套用一个模式,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王平局长说。
针对具体的养护工作,陕西省公路部门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标准》(简称《标准》),重点抓路基、路面分离养护。不论是县道、乡道,还是村道,路基交由道路沿线村民领养,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与领养人签订领养合同;路面养护交由专业化养护公司养护,由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与养护公司签订养护合同。同时,《标准》提出了“县乡公路干线化养护,通村公路制度化养护”的目标,并加强通村公路检查、考核工作,要求乡镇农管所对村道养护要坚持两日一检查、半月一评比、一月一考核;县公路站至少每月巡查一次村道的养护,县交通局至少每月对村道养护检查一次。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让陕西不仅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还构建了完整、系统、规范的农村公路管理组织体系和生产组织体系,为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加强指导 完善制度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陕西省交通工作会上,洪峰副省长指出,新一轮的交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交通科学发展上水平,着重处理好四个“统筹”。具体说就是要形成“大交通、大公路、大养护”的管理格局。根据职责划分,省公路局对全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的管理框架,实现了高、干、村三级公路管理的统筹和资源的共享。
按照新的公路管理体制和职能、职责,陕西省公路局切实加强了农村公路的行业统筹管理和技术指导,制定并下发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标准》等7项规范性制度、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路政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养护生产作业标准及检查、考核、评比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证。
“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公路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公路的水泥路会再变成泥水路,干线公路强化养护的成果也很难持久。”曹森厅长说。
三年来,陕西省公路局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严格归并市级公路管理机构,明确由市公路局统一负责辖区内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全省干支线公路资源,充分发挥了市公路局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如今,陕西各市公路管理局建立的机械化养护中心,覆盖辖区内的全部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铜川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及小修保养打破干支界线,实行了招标养护,签订养护管理协议。西安市按照干支线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成立了6个机械化养护中心,主要承担了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大中修工程以及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整合好现有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最好的改革。”王平局长说。
针对农村公路技术、管理力量薄弱的现实,陕西省公路局先后多次举办全省范围内的农村公路管理技术培训班,对农村公路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印制了各类农村公路管理及技术资料5000余册,分发给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使农村公路建设相关政策、办法和文件能够及时传达到基层。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纷纷采取培训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陕西省公路局十分注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举办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总结和推广农村公路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自2006年起,已连续三年召开农村公路工作现场会,基层交通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通过实地的考察、交流,管理能力、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这种方式也极大统一了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对农村公路工作的认识,新体制的活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路运并举 服务为本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是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森厅长认为,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不能单一突进,必须坚持路站运全面发展,同时对市场采取“多予、少取、放活”,和“培育、规范、并举”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才能真正做到路通车通。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陕西省交通部门始终坚持“路站运一体化”的原则,统筹发展农村客运与农村公路发展,加强对站点建设的管理,合理确定客运站建设标准,实现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从而解决了征地难、成本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农村客运站点的建设。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建成乡镇五级客运站574个,招呼站4367个。
在农村客运网线布设上,陕西交通部门提出科学调整、改造和延伸现有客运线路,适当增加班次密度,以提高客运班车覆盖范围,并通过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方式,学习借鉴城市公交运输组织模式,在乡镇、村庄比较集中的线路上实施公交化改造,实行滚动发车,定线循环,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
革命老区延安把修路和建设客运站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按照“方便群众、多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公路修到哪里,客运班线就延伸到哪里,客运站点就建设在哪里。一个镇建一个等级站,一个村建一个简易站,一条路建一个停靠站。目前,该市已逐步形成了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陕西省已开行农村客运班线1877条,平均日发班次22047条,建成农村客运站4508个,乡镇班车通达率达到99%,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到87%。目前,一个以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站为龙头,以县城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和招呼站为结点,以县乡公路为纽带,连接乡镇、通达建制村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正在陕西逐步形成。
在农村客运市场管理方面,陕西交通部门联合公安、安监、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政府领导、运管运作、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严厉打击农村地区无牌、无证车辆从事客运等违法行为,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同时,引导和鼓励客运企业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运力结构,走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之路,让农民群众坐上安全车、舒适车。
渭南市白水县按照主干线客运、分片农村客运和冷热线搭配结合的原则,先后在6个乡镇33个行政村,投放小型客车35辆,开设“三农快客”班线14条,解决了近万名山区农民群众的乘车问题。当地交通部门通过“政府支持、行业引导”将这14条“三农快客”客运班线全部融入运输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
“三年来,陕西省农村公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王平局长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加住加快发展的这个历史机遇,担当起历史赋与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发展方式的转变,力争提前一年实现陕西‘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