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室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援引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组统计数据: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的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该报告说,农民工的文化层次低,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流动性大,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劳动环境危险性高的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井下采掘、有毒有害作业等工作。一些单位“重技能、轻安全”、“重生产、轻安全”,造成农民工自身或使他人受到伤害,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农民工就业前除应参加社会机构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外,还要接受 “三级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使用新工艺、新设备相应就有新的安全防护措施。因此,必须对农民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培训教育。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有多种形式,比如班前布置,班后讲评,安全活动日培训,观看安全生产录像,组织事故分析等。此外,还要加强农民工复工前的培训教育。农民工春来秋回,流动性大,经常离岗、复工,造成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不断变换,因此,重新上岗的农民工应接受复工前教育。因为离岗时间长了,可能安全操作规程遗忘了,操作技能生疏了,如不进行再培训就上岗,容易出现操作错误,导致事故发生。
通过上述多种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程,能正确地操作,发现本工种、本岗位的危险、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