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并非偶然,工程建设者们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的做事风范,不断丰富着陕西交通建设史。而这一做事风范,仅在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中,便得到充分彰显。
打开西铜高速公路管理处处长王琛递过来的资料,映入眼帘的是两本精细化管理手册及两张制作精美的光盘,光盘封面赫然写着“宝剑锋从磨砺出”几个大字,《警世贤言》中的这句话出现在此,心情难免为之一动。随着光盘的播放,这种触动又逐渐变成感动。
西铜高速公路建设之初,便设立了“建设国优工程,其中渭河、浊峪河、赵氏河特大桥创建鲁班奖的目标”,为此,管理处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还成立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领导小组,编制了精细化管理手册下发各单位执行。
王琛告诉记者,在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中,西铜高速公路统一了标准,规范了工法。目前,已整理出预制梁施工控制工艺、墩柱施工及现场养生工艺、桥面系施工及桥面凿毛工艺、防撞护栏施工工艺、连续刚构桥0 号块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工艺。通过以上工艺的明确,使各施工单位掌握了混凝土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措施,消除了质量通病,提高了弱项指标的合格率。
西铜高速公路项目实施原材料准入制度,目前,工地所用碎石、砂子、水泥、钢筋、钢绞线、锚具、外加剂、橡胶支座全部经准入,由总监办发文明确厂家型号,各施工单位在准入的厂家中公平、自由地选择材料供应商。
在《西铜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手册》中记者看到,该《手册》明确要求对钢筋、钢绞线存放及加工场要棚化。砂、石料“西铜”宝剑锋从磨砺出存放场地进行厚度15 厘米的混凝土硬化,并按规格、产地分开存放,中间砌筑宽度不小于50 厘米、高度不小于350厘米的隔墙。各种进场材料要设置原材料标示牌,明确产地、规格和质量要求。
进入冬季,现场原材料要搭设保温大棚,防止结冰。
数字是最好的诠释,西铜高速公路各施工单位均设有工地实验室,管理处设有中心实验室,并通过省质监站考核验收。按照分工要求,各单位独立进行抽检,一些重要原材料,如钢绞线、橡胶支座、外加剂送有CM A 资质认证的实验检测单位进行外委试验。
管理处副处长王学礼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11 年1 月10 日,中心试验室共抽检粗、细集料、水泥、钢筋、混凝土强度7560 组,合格7375 组,合格率97.6%,其中钢筋、水泥、混凝土强度抽检合格率达100%,外委实验10 次均合格,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全部进行了清场处理。
做好钢筋防锈除锈、间距控制、保护层厚度控制,是做好钢筋加工质量控制的关键。
为此,西铜高速公路将钢筋(钢绞线)存储在移动式钢筋棚内,加工完成后,若3 天内未能及时浇筑混凝土,安排刷水泥浆或喷(刷)防锈漆。预制箱梁钢筋骨架在绑扎时使用“钢筋定位”支架,薄壁空心墩钢筋采用“梳子板”定位,竖向钢筋全部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既保证了连接质量,又提高了工效。
保护层厚度控制是施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预制箱梁、墩柱,还是薄壁空心墩,建设者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总监理工程师高小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预制箱梁施工保护层厚度控制的要点,他说,该工程采用锯齿形、球形、高强度砂浆三种垫块,规格为2.5 厘米、3厘米、4厘米。根据保护层厚度安装垫块,梅花形布置,间距50 至80 厘米。垫块一定要用绑扎丝绑紧,使垫块紧贴在钢筋上而不上下左右活动。外模安装完毕后开始调整垫块,要保证垫块的肢腿与外模垂直,再用尺子逐个检查各个区域内保护层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部分进行垫块加密处理。
桥面混凝土施工时踩踏比较多,垫块无法保证钢筋网的内部尺寸和底部保护层厚度,因此要在顶板中部1 米范围内增加Φ10 钢筋焊接于骨架上。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安排工人随时检查顶板的垫块和固定钢筋,发现有松动、脱焊现象时,及时处理。
在模板加工质量控制方面,管理处要求混凝土浇筑所用模板必须为钢模板,面板变形不应大于1.5 毫米,厚度不小于6毫米,所有进场模板必须经过铣边处理,且必须在生产厂家进行试拼装,经驻地办、总监办两级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每块模板的面积宜大于6 平方米。现浇梁底板、内模等特殊部位,可采用新的竹胶板或木板,但不能重复使用以免变形。
“针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管理处要求做好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确保到场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满足施工要求。”王琛强调。在预制梁模板支好后、混凝土浇筑前,复检结构尺寸,检查拉杆、螺栓、端头模板、内模是否牢固。针对混凝土浇筑时极易发生箱梁内模上浮现象,施工单位在梁长1/4、1/2、3/4 处采用5 号槽钢各设一道横梁起到下压内模作用,在梁端设地锚用倒链下拉压杠,确保端模质量。顶板收面采用平板振捣器补振平整密实。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现场技术员及现场监理及时检测外露面结构尺寸,同时采用随机打孔法检测梁顶及腹板厚度,为后续施工调整做好数据积累。现浇梁地基采用二灰土加厚20 厘米混凝土进行处理,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支架搭设完毕后,使用标准预制块进行预压,模板全部采用长效脱模剂,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
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关口,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影响重大,管理处副处长王学礼告诉记者:“管理处要求全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收浆后,立即用白色无纺土工布覆盖并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不得少于14 天,每天洒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为宜,严禁混凝土表面出现干湿循环现象。”
指着远处的一根墩柱,王学礼介绍,墩柱拆模后,先将墩柱表面洒水湿润后,用厚塑料布包裹,下端塑料布与墩柱底用胶带封死以防水分流失,墩柱顶设置200升容量的储水桶,在储水桶侧面底部位置布设不少于4 个直径为5 毫米的泄水孔,保证墩柱表面处于湿润状态。空心薄壁墩施工时,在模板下缘设置自动喷淋装置,形成“水幕墙”,确保自动喷淋养生效果。
冬季搭设钢管支架,使用阻燃篷布全断面覆盖后,采用锅炉蒸汽进行养生。
那么,对于预制箱梁,管理处又采取了哪些混凝土养生措施呢?王学礼解释说,在拆模后,对内腹板采用钢筋支架,将土工布湿润后紧贴于箱梁内腹板面。底板两端头做5 厘米拦水带,蓄水养生。顶板采用湿润土工布覆盖养生。箱梁拆模后,及时将混凝土表面润湿,用塑料薄膜包裹,腹板包裹至底板倒角处,用自动喷淋设备对腹板进行湿养。冬季使用大功率蒸汽锅炉进行蒸汽养生,预制梁使用阻燃篷布全断面覆盖。连续刚构桥块段施工时,采用自动喷淋设施对腹板进行喷淋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长期湿润而不形成干湿循环。
记者一行驱车在吕小寨立交至泾河立交段行驶时,恰好赶上工人们用甩锤机对桥面进行凿毛处理。被精心“加工”的桥面,显得更加流畅与优美。据了解,西铜高速公路对梁端和翼缘板侧,采用专用七星凿毛锤凿毛;对梁顶面、湿接缝处,采用气动凿毛锤进行凿毛。凿除所有浮浆,直至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止。
在渭河特大桥施工现场,王琛指着正在施工的65 米高墩告诉记者,除了这项节点工程外,西铜高速公路全线进展顺利。目前,该桥正紧锣密鼓地抓紧施工,为今年全线通车作好时间上的准备。“不能因为这根难啃的硬骨头而误大局”,王琛强调。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磨砺中享受成功,从成功中体验磨砺,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西铜高速公路建设者们对工程质量的孜孜追求,以及对人生里程的无隙契合。
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的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是兵家战略要地,同时它以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如今,随着汉中西的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将引领我们零距离地感受汉中文化。
为了给当地百姓修建一条放心路、品牌路,实现“交通运输部山区高速示范路”的目标,汉中西的工程建设者们齐心协力、不辱使命,一场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攻坚战悄悄打响。
提起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十天高速汉中西管理处副处长姚永锋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为认真落实交通运输部及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要求,管理处及时下发文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并跟踪检查指导。对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总结提高。
编制了精细化管理手册下发各单位,统一和推广先进的工艺和工法。”
据总监理工程师宫建平介绍,为做好混凝土工程管理通病治理,管理处、总监办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劳务分包形式,杜绝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的队伍进场。结合监理单位开展“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行业新风建设活动,细化监理细则,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涉及结构物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工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对混凝土质量通病易发环节加强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实行总监办、驻地办、施工单位三级平行试配,相互验证,并最终由总监办批复使用。在施工中,采用大型强制搅拌机集中拌和,确保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强度且不超过设计强度的1.5 倍。
为全面提升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水平,总监办还在项目内部发现和总结好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并在全线推广。
多次在全线组织召开大型施工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小型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及安装、梁板预制精细化、桥面系精细化施工等方面先进施工经验。“这一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全线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宫建平如是说。
“首件工程认可制”是目前国内很多在建项目采用的形式,汉中西项目也不例外。他们在每个分项工程大面积施工前都进行首件工程认可,通过首件,认真对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工艺要点、材料控制、实体与外观质量进行总结与完善。让首件真正起到典型示范、总结提高的作用。
一项经典工程的诞生,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汉中西采用超声波检测梁体压浆密实性,有力促进了真空压浆质量,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时,注重加强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竖向预应力损失的检测。针对全线小型预制构件数量较多,现场预制质量较难控制的实际情况,管理处在全线建设5 个小型预制构件场,推行小型构件集中预制、工厂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同时,积极改进空心板梁预制工艺,使用钢芯模代替充气胶囊,解决了空心板梁板预制中充气胶囊上浮导致顶板厚度不达标的问题,保证内模定位准确,提高了结构物尺寸的合格率。施工时,注意控制底板和侧板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确保混凝土整体联结,避免产生施工冷缝。
在施工现场,工人们胸前佩戴的“安全质量明白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姚永锋告诉记者,管理处在对一线作业工人广泛培训的基础上,安排制作了施工各工序“安全质量明白卡”,旨在让每个作业工人熟知本岗位质量控制要点和安全守则。卡片随身携带,安全和质量提示牢记心中,有效地提高了工人操作的规范化程度。
施工工艺通病治理是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难点所在,汉中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模板工程,汉中西项目实施模板准入制度,严禁采购未经准入的厂家模板。钢模板的面板变形不应大于1.5毫米,面板的厚度应不小于6 毫米。所有进场模板必须经过铣边处理。模板必须在生产厂家进行试拼装,经驻地办、总监办两级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模板在现场拼装完成后,要经过认真打磨处理。墩身模板拼装过程中,采用模板定位销控制模板节段间的错台,在接缝处涂抹玻璃胶密缝防止漏浆,对拉螺栓孔处用双层垫板处理,防止该处漏浆翻砂。对使用过的模板及时打磨校正。
汉中西项目所有合同段混凝土均采用大型强制式搅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统一运输的施工工艺。拌和站采用工厂化作业,全电脑计量系统自动上料、加水,每盘配料可精确到±30 克。
对所有拌和站料斗及储料仓都进行了加高,防止串料混料。输送带设置防雨棚,既保证了原材料的含水量稳定,又防止环境污染。
“为做好混凝土的振捣,我们要求振动棒应垂直点振,快插慢拔‘四不靠’,即不靠模板、不靠钢筋、不靠预埋件、不靠止水带。同时要求表面泛浆无大气泡,无显著下沉,振捣时间控制在15至20 秒,混凝土表面一平即可。对箱梁腹板最后采用附着式振捣器配合振捣表面,浇筑的实体混凝土均颜色统一,密实光滑。”姚永锋说,“这一做法,有效预防了混凝土振捣不到位或过振等通病。”
在汉中西,桩基和墩柱钢筋笼采用“钢筋笼滚焊机”代替人工作业,桥面铺装层钢筋网也采用工厂定型焊接。机械加工误差小、效率高,能有效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箱梁的钢筋加工和绑扎质量也是较为难控制的分项工程,一般合格率都比较低。为此,管理处推广采用箱梁钢筋模具加工和模架绑扎施工工艺。
中交二航局汉中西H - C20 标项目总工程师王维向记者详细描述了模具加工及模架绑扎的具体做法。他说,模具加工即先将箱梁底板和两腹板架立钢筋弯制成型,然后将其放在定型模具内焊接成定型架立筋片,绑扎时整片使用,不仅保证了同一断面三部分钢筋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外型不扭曲,平面不翘曲,提高了箱梁钢筋笼的整体性和刚度。模架绑扎是指在绑扎箱梁钢筋骨架时两侧使用定型模架,从而使架立筋和箍筋定位准确,能有效提高箱梁钢筋的合格率。
在桥面铺装施工时,钢筋网片采用新型的刻痕电阻焊焊接工艺,有效地保证了间距偏差。钢筋点焊支垫方式,让记者着实开了眼界。由于钢筋网片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混凝土的中间,从而保证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均匀性。
总监宫建平告诉记者,桥面铺装混凝土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设计为C50 普通混凝土,试验段施工后,局部出现了干缩裂缝,对这一现象,管理处及时组织研究并邀请专家共同讨论,最后确定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将原C50 普通混凝土改为C40 混凝土并添加聚酯纤维,通过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干缩裂缝和温差裂缝等问题。
在汉中西,因养生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强度低、早期裂缝等通病得到了有效解决。建设者们对盖梁、系梁、墩柱的养生,夏季采用塑料膜包裹,顶端放置水桶“滴淋式养生”;冬季采用帆布棚包裹,移动式锅炉蒸汽养生。预制梁板夏季采用顶板覆盖透水土工布、腹板喷淋、箱体内灌水养生;冬季采用移动式帆布棚覆盖内通蒸汽养生。同时,在梁场采用电子延时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养生工作的自动化。桥面系小体积混凝土采用5厘米厚海绵饱水养生;防撞护栏、桥面铺装层采用透水性土工布覆盖专人浇水养生;路基防护工程采用透水土工布覆盖专人浇水养生。这些养生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强度的稳定提高。
为预防实体质量通病,原材料“准入制”在汉中西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他们在钢筋、水泥、外加剂、粗细骨料等混凝土开工前,对所有原材料供货厂家进行考察,逐一进行筛选,好中选优,并对其材料抽样检验,达到要求后方可列入“合格供货方”名单。供货过程中对每批次材料进行“三级”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尤其在原材料、混凝土质量检验方面,力争做到“把好五关、做到三个不准”,即原材料检验关、配合比设计关、计量关、混凝土搅拌时间关、坍落度及强度关;不合格材料不准使用、计量不准的设备不准生产、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准出站。
业精于勤,事成于细。汉中西,这幅工程建设者手中的杰作,正铺展于茫茫秦川。
万里迢迢秦川道,三秦大地好风光。
如今,陕西交通建设者们魄力与勇气一如往昔,借助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东风,他们苦练“内功”,将以饱满的热情续写“十二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