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的多是没修好的、危险的、难走的路,路修好了反而很少走。偶尔从当年验收的公路通过,会下意识先盯着路面看平不平,使用这些年出现了什么问题,为啥会出现这种问题,都成了一种职业病。当然,心里还有一些骄傲和成就感。”坐在副驾驶上的李淑毅站长,望着前方自嘲地说。似乎是被这句话所感染,车厢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这是7月10日,商洛交通质监站今年第二次前往G345山阳户家塬至界河公路改建工程现场,因为涉及国道建设,规格高、任务重、时间紧,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
商洛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于1999年8月,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各种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其间的过程,不啻于一部艰辛的创业史。据李站长介绍,他们主要负责全市国省道干线、三级及以上的县乡公路、大中型桥梁和隧道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贯穿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完成之日的全过程,专业性极强,同时,又需要项目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紧密配合,通力协作。
一个小时后,车驶离高速,停在G345山阳户家塬至界河公路改建工程一标段入口处。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伙儿几乎没有任何防晒准备,一下车就跟着项目建设方进入施工现场。经过一处挡墙时,李站长和罗总工停下了脚步,“这里有开裂,沉降缝设置不合理。”经过仔细察看,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工程师赵江涛赶紧把问题记录下来。
一路查看一路向前,在建的桥梁、漆黑的隧道、满是淤泥的涵洞都属于检查范围,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时不时地要爬坡钻洞,上山下沟。看完一个标段,再去项目部查看内业资料,存在问题要向建设、施工、监理三方提出整改要求,接着又赶往下一个标段。果然像李站长所说,除了一小段路还算平坦,多数时候,小车都要在崇山峻岭间爬行,特别是翻越赛鹤岭时,一个连一个的急转弯,让人猝不及防,胃里开始翻江倒海。
每年超过200天都在工地
很多人说,选择这一行,要耐得饥,耐得渴,耐得劳。
2006年至2010年,是通村路建设的高峰期,每个县一年都有上百个项目,下乡一连几天吃住在工地是常事,最长的一次呆了46天才返回。多数工地都在大山里,人烟稀少,想找个商店买包泡面都难,像罗娟娟这样的女同志,更要面对没有卫生间,屋里时常会钻进老鼠,早上直接去河里刷牙的尴尬。
马荣权副站长告诉记者,在修建镇安风凸岭隧道时,他们一年去了30多次,“这是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第一长隧道,对从未监督过隧道工程的市级监督机构,从技术上给我们形成较大压力,我们一方面是在隧道施工管理和技术上自学提升,一方面购置探地雷达等先进的检测仪器,用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手段使整个监督过程坚持建设程序,坚持用科学数据说话。”该项目于2017年9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同样,2009年以前,测量弯沉采用的是贝克曼梁法,每走20米要蹲下身子测一次,一天下来要走10多公里路,在酷暑难耐的夏天,这是一种极大的煎熬。除此之外,仅检测人员就需要十余名,检测数据由于各种因素也会产生种种偏差。2009年,站里为改善这种现状,买回一台全自动落锤式弯沉检测车,实现了弯沉检测的自动化、精准化和效益化。
听司机小王说,他们经常一天跑五六百公里,有时就到了河南、湖北边界地带,晚上八九点收工是常事。因为开车时间长,加之又是手动档,他的膝盖损伤严重,落下了病根。
“一年365天,我们有200多天都在工地上,一个项目完工了,心还放不下,压力大加上生活不规律,大家都有点肠胃病、睡眠障碍。”“不过啊,干我们这一行,有一个好处,就是经常与大自然接触,心胸会变得开阔。”李站长这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野猪、塌方、车祸……危险无处不在
工会主席杨昭记得,有一次他们去检查丹凤的通乡路建设,直到半夜才结束,从深山往县城走的路上,遇到了一群野猪,一车人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就在车里硬等,直到野猪离开,稀罕的是,那晚他们居然两次遇见野猪。
下乡多了,变幻莫测的天气、复杂险恶的路况,都成为了潜在的危险。雨水充足的季节,山上落石、塌方屡见不鲜,这种时候,司机只能在估摸安全时,踩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离开。80后小伙赵江涛工作时间不长,就在出差途中遭遇了三次意外,庆幸的是,每一次惊魂之后,都能化险为夷,但那种心惊肉跳的恐惧却无法忘记。
2008年7、8月份,马站长带队前往山阳,对正在修建的照(川)石(佛寺)公路进行监督检查,一夜之间,暴雨冲毁了所有进出照川的道路,他们被困在镇上一个多星期,手机信号中断,无法联系到外界,“当时吃住在旅舍,带的一点钱也快用完了,主要是心里特别着急,害怕家里人担心”。
两年后的夏天,罗娟娟遭遇了同样的经历。据她回忆,那次,洪水冲断了进出镇安月河储能电站附近的主要路线,他们被迫困在工地七八天,后来,洪水有所消退,一行人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走了十几里山路,到有班车接应的地方才算出来。
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
牢牢捍卫工程质量
长年奋战在基层一线,他们错过了妻子生产,错过了儿子结婚,错过了给老人祝寿,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牢牢捍卫着商洛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与安全。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不是工作多辛苦,而是在提出整改要求时,不被三方理解。其实,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障交通工程的质量,但有时会被误以为是故意为难。”李站长说,有一次,一座桥建好之后因为验收不合格,直接炸毁了,当时反对声一片。
对于这一点,马站长也深有体会。商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不足是一个客观条件,一个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实施还有诸多因素,如设计、招投标等环节,都有规范的建设程序和行业标准要求,环环相扣、相互统一,一个环节不顺,都可能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很多问题。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也十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针对工程问题现场培训,站上还不定期举办全市交通工程技术培训班。
“多一道管理层,就多一道把关,我们只能按规矩走,对每个项目怀着敬畏,对每个工程严格监督,才能向老百姓交代。”马站长说。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些年,商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这一支恪尽职守、作风过硬、忠诚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交通质监铁军。
二十年风雨征程,二十载春华秋实。建站以来,商洛交通质监站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程质量监督站,省交通厅“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市青年文明号、市文明单位标兵、先进单位、优秀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